查看原文
其他

怎样才能做大做强?

楼夷 BetterRead
2024-09-02


我追的综艺《种地吧》居然塌房了。

《种地吧》是一档综艺节目,讲的是10个年轻艺人(也称十个勤天)在浙江某地种地的经历。尽管这十个艺人不太知名,但是节目从策划到拍摄都很有特色,成为去年非常火的一档综艺。

今年第二季火上加火,不仅十个勤天上了春晚,而且节目有20多个广告植入,可谓名利双收。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最后一期导演组突然单方面宣布招新,让人产生“过河拆桥”的疑虑,后来又在粉丝反对的情况下因为一封被视为“高高在上、充满爹味”的回应信,导致粉丝纷纷取关抗议。截至今日,其官方微博粉丝数量已经下跌了百万。

在节目最后的一期里,导演提出招新以及允许现在的嘉宾退出,在我看来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是因为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一则综艺节目很少有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原班人马的。二则嘉宾都是从事演艺和音乐事业的,很难被长期绑在一个节目中。三则这些嘉宾来自不同的经纪公司,分账也不好分。

从嘉宾的角度来说,积累起一定的知名度就抽身发展个人的事业是很自然的。从节目组来说,找到更容易合作的嘉宾,比如自己公司签下的新人,会更顺手。

这些都可以理解。

意料之外的是,分手的操作太突然,节目组的变脸又太决绝。从节目以及嘉宾直播的蛛丝马迹可以感觉,双方尤其是嘉宾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来得很突兀。

这就好像本来很圆满的歌曲,突然出现了刺耳的“滋啦”声。尤其是《种地吧》官方微博置顶的回应,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来批评粉丝,让人很难适应。

节目组的导演曾经说,《种地吧》的主要粉丝是18-29岁的年轻女性。这样的人群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情感上的理解和尊重。

而《种地吧》这样的回应,就显得比较像渣男提分手。不和你当面说,也不写信,甚至不打电话,只发条信息通知你,而且连微信都不是,只是一条手机短信。

这种操作对于粉丝来说,相当于《种地吧》亲手扯碎了为观众编织的一场美梦。

对于观众来说,《种地吧》呈现的是一个成长的美梦——一群两手空空的年轻人,家徒四壁,努力奋斗,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有了一定成就。

如果这群人因为业务的需要而主动招募新伙伴,或者因为个人事业的梦想离开,观众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也是追梦的新篇章。

但是这个转变的决定应该由嘉宾来做出,自然而然地发生,而不是由节目组在最后一刻单方面宣布。这完全颠覆了《种地吧》过去让嘉宾自己决定节目组背后默默支持的做法。

其实,节目组完全可以设定新的目标和规则,比如需要在其他地区开拓业务等,然后由嘉宾根据新情况做出决定。而且最好是在第三季开头宣布,为双方私下商议留下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更稳妥,对于观众来说也显得更自然。 

现在,这个梦破碎了。观众对于节目的信任也破碎了。

我一直和孩子一起追这个节目。虽然节目塌房了,我反而觉得它的教育意义更大了。因为它真正揭开了了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不确定性。

第二季的口号是“做大做强”。那么,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怎样才能做大做强呢?

以《种地吧》为例, 我们可以从嘉宾和农业两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种地吧表面上讲的是种地,实际上讲的是成长,更具体一点是职场新人记录。十个艺人干农业,就跟刚毕业的新人踏入社会,这时候发现以前学校的学的知识没用了,以前那套评价体系也没用了,他们可以依靠的只有身边的陌生人。

虽然农业题材对大众来说很陌生,但是他们成长的过程很有代入感。第一季的口号是“努力种地”,第二季的口号是是“做大做强”,本质上都有两个任务:一个是让十个勤天的事业红红火火,另一个是通过节目助力农业发展。

先说嘉宾。对于嘉宾来说,要做大做强,一是要助力他们的演艺事业,二是他们在节目中自己负责的那一块业务要做得有声有色。

对演艺事业来说,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们的粉丝数量变化。其次就是他们的演出节目或者才艺能力的增长。

在粉丝数量变化里,第二季增长比较大的就是李耕耘和赵小童。这两人在十个人相对从业经历较少,而且性格也不是特别高调的。在第一季里,尽管这两人都属于比较能干活的,但可能正因为他们太能干没有出什么戏剧性的幺蛾子,镜头也不算很多。

不过到了第二季,不仅镜头比过去多了,粉丝多了,粉丝对他们的追捧也十分热烈。比如有不少站姐专门拍赵小童的街拍照。又比如,十个勤天去重庆演出,居然有粉丝专门在机场和公交车上为李耕耘做了应援宣传,排面不小。

我分析,原因在于第二季他们展现了更为开放的性格。李耕耘从害羞变为开朗甚至略有疯癫,并且多次展示自己的好身材。赵小童不仅保持了梗王、力王和厨王的特点,也展现了自己多方面的才华。 对于一个已经开始知名的节目来说,这种变化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当然,光性格吸引人还是不够的。要争取更多的曝光度,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第二季农业任务骤增——种地面积从140多亩地扩大到将近500亩地,项目增加,还搞起了滴灌系统、集装箱育苗等科技。

最大的挑战是实现产品化。过去只要求把地种上,现在则是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影响力、资源,去完成总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链条,并且能够赚钱。

怎样才算把事情做好呢?首先事情要有好的结果,其次要能够链接更多的人,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第一季是把十个人分为三个组。从剪辑和拍摄来说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从十个人互动来说,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只需要和组里互动就可以了。

但是第二季改成一人负责,九个兄弟都要帮忙,所以十个人之间的互动变得非常频密,也更有意思。这个时候,就要看谁的项目能够链接更多人,谁获得的曝光就更多。比如李耕耘的曝光比较少,因为他大部分事情都自己做了。

其他人,比如赵小童试验了立体农业,因为赶着栽苗出现了十个兄弟一起帮忙的情节,也让大家看到了赵小童的转变,还出现了和菜市场的互动;又比如卓沅的草莓,不仅和丹东新农人互动,还帮助了浙江建德的农民,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还有王一珩的小龙虾,也带了非常有趣的课堂视频;还有赵一博的物联网以及新农人论坛,为节目带来了科技亮点。

这方面,业绩和曝光都比较亮眼的有赵小童、卓沅和鹭卓。其中,最有长尾效应的还是鹭卓的玫瑰酪。

此前,鹭卓等三人组成的种植组是最没有经验的,干啥啥不成,但是意外获得了大量的曝光和最高的利润。这次他们三人最大的变化就是学乖了,每次做事都会找一个靠谱的人一起做。鹭卓是其中最明显的。他从买花、铺地膜、种花到制作鲜花饼、推广鲜花饼,每次都会找学习能力强有经验的兄弟以及相关的专家。

所以,尽管鹭卓依然小差错不断而且经常被怼,但是他的项目曝光率极高,产品在网上的反馈也不错。在小红书上经常看到大家点赞玫瑰酪好吃。相比之下,李耕耘的辣椒酱等其他产品要稍显逊色。

除了农业,做大做强当然离不开嘉宾的本职工作——演艺事业。第一季,这方面比较出彩的是李昊,拍了好多广告。第二季他在这方面做了更多的尝试和创新。不过其他人也勇于突破。比如鹭卓、卓沅、王一珩等都创作了不少歌曲。

同样,最能带来曝光的依然是变化。这方面两个演员出身的嘉宾最突出。李耕耘和赵小童都开始学唱歌、跳舞,同时努力健身。这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嘉宾之间的互相帮助,比如卓沅教大家跳舞,鹭卓给李耕耘作词作曲教他弹琴。

总的来说,在个人方面的做大做强,主要靠两点:一是个人的变化,或者说是性格、农业技能和演艺能力方面的成长;二是合作或者说互动,能够和团队合作和链接外部社会的能力。

如果按照这几点要求,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鹭卓。

他虽然农业经验不足做事冲动,但是他最了解自己的用户所以找到了最适合的产品,他非常坚持所以新产品延续了上一季的经验,他性格好听劝又能链接各行各业的专家伙伴,所以最终他的产品能做好,他也注重唱跳词曲创作多栖发展并且尝试为他人作曲拓宽自己的职业路径。

最初水平不显、经验不足、学习能力也不算最高的人,如何把自己的路走宽?如何长期坚持最终走出自己的路?鹭卓给了我们示范。

当然其他嘉宾也各有优点。可以说,《种地吧》由于记录的时间足够长,对于我们每一个观众个人的成长都有启发。

说完了个人,那么从整体农业方面,如何做大做强呢?

从第二季来看,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规模化。

从第一季来看,农业的现状问题是比较多的。比如科技产品落地难,农业人员总体老龄化,农业机械化专业化不足。

因此,第一季大家干得很苦。但是这些问题有一个总的根源,就是土地没有形成规模。

正因为没有形成规模,使用机械的成本太高,利润太薄,也很难吸引年轻人,科技也使不上劲。

比如第一季明明可以用无人机来播种和施肥,但是十个人依然会手工操作,因为用无人机费钱。到了第二季地多了,才大量使用无人机。

又比如第二季蒋敦豪想加工蜂蜜,但是厂家对于规模有一定的要求,只能作罢。卓沅的草莓酱、鹭卓的玫瑰酪、李耕耘的辣椒酱以及王一珩的小龙虾,凡是需要大批加工的,都是通过收购来完成的。

这也说明,不做大规模就很难有效益。

无法形成规模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土地承包制度以及城市化开发等等。问题的形成比较漫长,解决也很难一蹴而就。

但是,问题同样孕育着机会,尤其是改革的机会。

当前,为了振兴经济,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包括对诸多国家对游客免签、提振房地产的各项措施等等。最近,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了有关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决定。

回到《种地吧》目前的困境,解决的关键也是变化。

如果让我来解决,首先是撤下微博置顶的那篇饱受争议的回应。

其次是设计一个更合情合理、有助于嘉宾个人发展,又可以让十个勤天公司业务扩大的机制,比如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拓展市场等等。

把蛋糕做得更大,把机制设计得更灵活,比十个人抱住一个块地不撒手要好得多。

改变规则和加入新人并不一定是坏事。像刚刚结束的《我是歌手》,几乎每一季甚至一个季里每隔几期都会改变规则,也不断加入新人。关键是你的目的坦然,对观众诚挚,节目更好看。

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节目还是个人,解决问题既需要有勇气改变,也需要有弹性去应对,更需要有韧性去坚持。

希望“做大做强”不只是一个口号。

相关文章

推荐一个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的综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BetterRe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